贾谊像
《史记》当中人以类聚,太史公司马迁把贾谊和屈原的传记合为《屈原贾生列传》,二人之间确有不少相同之处:都才华绝世,都有极高的政治热情,都在政治上失意。而在个人生活上,屈原可能是一个同性恋者,贾谊亦有可能。
从以下三点来看,贾谊的可能性要比屈原大。
(一)《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招置门下,甚幸爱。
在《史记》当中,“幸爱”之词多是用于君主对后妃、丈夫对妻妾、父母对子女。则用于官宦对属吏时,是有一定同性恋色彩的。
(二)吴公被汉文帝征为廷尉后向帝举荐贾谊,帝乃召以为博士。汉文帝的男色之好是人所共知的,并且他的幸爱之臣还不止一位,士人中有邓通,宦者中有赵同、北宫伯子等。
(三)邓通的经历和贾谊有可比性。邓氏,蜀郡人,以濯船为黄头郎。见幸于文帝后得赐巨万以十数,官至上大夫。他虽愿谨不好外交,仍然受到廷臣的责侮,丞相申屠嘉几欲杀之。景帝继位后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贾谊固然才高但也非功勋巨族出身,而受到文帝器赏后二十余岁就官至太中大夫,帝更欲任以公卿之位。结果,朝中重臣周勃、灌婴等尽害之,群谓曰:
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文帝乃外迁贾氏为长沙王太傅。在出身普通、升迁迅速、受朝臣反对等方面,邓、贾二人均较相似,而这些正是西汉幸臣的普遍特征。
从下面三点来看,贾谊的可能性要比屈原小。
(一)屈原作品中缠绵哀婉的描写会使人感到他与楚怀王的关系曾经非同一般,贾谊作品则无类似内容。
(二)司马迁对汉初至武帝时期的君臣同性恋记述得相当客观,通观《史记·佞幸列传》,能够列出的基本已经列出,但其中没有贾谊。由此可以大致认为贾氏并非文帝幸臣,如果要认为是,则有两种不大的可能,(1)司马迁对贾谊与文帝的真实关系不甚了解。(2)“佞幸”是一个偏向负面的概念,司马迁不欲以此形容贾谊,便有意回避。
(三)《风俗通义·正失》曾载:
太中大夫邓通,以佞幸吮痈见爱。是时,谊与邓通俱侍中同位,谊又恶通为人,数廷讥之,由是疏远,迁为长沙太傅。既之官,内不自得,及渡湘水,投吊书曰:“阘茸尊显,佞谀得意。”以哀屈原离谗邪之咎,亦因自伤为邓通等所愬也。
据此,贾谊是反对佞幸行为的,他自身也就不会是一个佞幸。当然,透过这一记载的表面,我们也不应排除隐约存在的一种可能:贾、邓二人争宠于帝前,邓通的柔媚更为文帝赏爱,结果贾谊宠衰而见疏。
综合考虑,贾谊作为一位同性恋者的可能性要比屈原小一些。
原创文章,作者:屈原与楚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ituhao.com/770.html